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每个家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戴口罩能预防吗?”
“得了病还有救吗?”
“不会重演SARS时的历史吧?”……
面对一夜之间涌出来的无数问题和尚且不明朗的疫情,一位84岁老爷爷却成功让每个人吃下了定心丸:“我们有信心非典不会重演!”
时间回到17年前的“抗击非典”,他最先报告非典病例,最先建立第一个隔离病房,将非典病人隔离起来,最早制定出了非典临床诊断的标准,最早总结出救治方案,更是最早创造了抢救成功的案例,让广东从SARS的“源头”变成了SARS全球病死率最低的地方。
这位84岁的爷爷,就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耄耋之年,再战前线,钟南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事实上,年事已高的钟南山从来没有停止过医学探索的步伐,2018年3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了未来5年的工作规划:一个是用新技术解决慢阻肺、哮喘的小气道问题,对早诊早治有较大帮助;第二个是要发展抗肿瘤的新药;还有一个是希望在干细胞方面做一些工作。
干细胞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进入钟南山的视野,成为他工作规划的一个重点呢?
干细胞及其分化产品为有效修复人体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及治愈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要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以干细胞治疗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将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另一种疾病治疗途径。
事实上,从2001年起,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就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山东和四川规划设置建立了七家脐带血库,用于储存采自新生儿脐带血的造血干细胞。
目前,我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样来自新生儿围产期组织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盘干细胞,具有取材简便、污染少、成本低、不涉及任何伦理争议等优势,极其适合用于临床研究和应用,是干细胞的理想来源。
这些干细胞都可以预先储存起来,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好准备。
随着干细胞临床研究案例的频繁报道,医学界对干细胞寄予厚望,也受到了包括钟南山在内的众多院士的支持和大力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在“2017年国际(广州)干细胞与精准医疗产业大会”上指出,干细胞是一个好东西,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治疗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在“中国干细胞第七届年会”上表示,干细胞具有改变每个人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潜力,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及时有效地转化成临床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我们完全可能会去引领一条全新的道路。未来干细胞不再是美容、抗衰老、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而是有具体的使用范围和适应症。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在“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第二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论坛”上表示,相信在未来几年,通过一系列的支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我国能够引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推动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造福人类。
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 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全国各地纷纷启动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研攻关,而干细胞也有望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1月26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黄建荣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大一院在H7N9禽流感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干细胞,相关研究发现干细胞对禽流感患者的肺部感染有改善作用,对肺纤维化有比较好的效果,因此该院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讨论,准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应用干细胞治疗。 1月29日,湖北省科技厅同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所致重症及危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项目立项,并纳入湖北省科技厅“2019年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 2月1日,郑州大学附属河南省人民医院康谊教授主持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冠状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有效性临床研究”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批准,成为该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 2月3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在央视总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中表示,之前H7N9禽流感治疗中应用了干细胞技术,此次疫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危重肺炎病人治疗,已证明干细胞治疗能改善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并鼓励此次新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尝试干细胞治疗。
随着多项临床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万海生物衷心希望干细胞在这次对抗疫情的过程中,最大化发挥临床价值,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力量。